自动化立体冷库结构:
何为全自动立体化冷库?关于冷链仓储自动冷库系统这类冷库大多数是单层,库内装有多层金属货架,货物存放在托盘中托盘通过自动巷道式起重机进行装卸,根据电子计算机的指令可以从指定的货架中取出或放入货物托盘。
在采用预制装配式隔热围护结构的单层冷库内设有轻型钢制作的多层高位货架,供存放货物的托盘用,托盘的装卸依靠巷道式堆垛起重机,根据电子计算机的指令在库内进行水平和垂直移动,可从指定的货格中取出或放入货物托盘,并用平面输送带进行货物进出库的自动化操作。冷库的装有空气冷却器,是库房上部空间形成低温空气层,靠对流进行冷却,以保持库内设定的温度。
特点:
冷库内装卸作业和制冷装置操作全部自动化,库内不需要任何工作人员,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管理但初期投资较高,基本比普通冷库贵50%~60%,对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水平也较高。
自动化立体冷库的重要组成
冷库型堆垛机
冷库型堆垛机是自动化立体冷库里存取货物的重要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立体冷库的性能和稳定性。相比于常温库堆垛机,冷库堆垛机在低温状态下需防止钢结构“冷脆”及变温应力;冷库堆垛机电机需采用带加温模块的耐低温电机,电器元件也需要采用耐低温器件;冷库堆垛机上需安装温度探测感应;此外,常温立体库的堆垛机认址方式有激光测距仪认址、BPS条码带认址、认址片认址、编码器认址等。由于冷库的内部环境比较恶劣,可视效果较差,空间中弥漫雾气,设备上结有霜层,采用BPS条码带认址方式是最合适的选择。
货架
冷库货架材料同样需要防止钢结构“冷脆”及变温应力,使用耐低温钢材。此外,由于制冷系统的风机需要定时检修,货架设计及安装时需要为风机考虑充足的检修空间。
输送线
输送线是高层货架堆垛机与出入库区间输送物料的设备。低温环境下,输送线的光电开关不能采用反射开关,要改用对射开关,以避免放光板起雾结霜造成光电开关信号错误。因此,在库区和理货区之间需要规划过渡间,同时,过渡间的设计也最大程度地保持库内温度平衡,防止冷空气流失。
冷库门
过渡间设计两道冷库门,两道门互锁设计(一道门开启时,另一道门关闭)。为了减少能量损失,减少开门次数,门的开启速度或通过过渡间的速度应尽量快。门与输送设备联动,由自动控制系统控制,运行快速准确。冷库门为平移门或提升门,门扇四周设有自限温电缆防冻装置,其门洞口地坎上加设地坪电加热,以防止开门后产生冷凝水滴到地坪上冻结而损坏库门。库门有变频装置,锁门防断电装置和库内卸锁逃生装置及风幕机联动装置,具有任意位置启闭、停电手动开门、关门遇阻回开防夹功能。
冷库板及制冷系统
由于冷库对于空气的温度、湿度、环境的要求都比较高,冷库板和制冷系统的选择至关重要。冷库板主要是用聚乙烯、聚苯烯、聚氨酯为夹芯板原料,以聚氨酯板最好,保温性最好,不吸潮。制冷系统的压缩机有活塞式、螺杆式、离心式等,自动化立体冷库中通常采用螺杆压缩机并联机组;冷凝器以蒸发式冷凝器换热效果最好,常应用于立体冷库中。此外,由于主库区与出入库区温差较大,为了提高制冷效果,通常分别采用独立制冷系统。
自动化立体冷库的安装工艺
自动化立体冷库与传统冷库对比
自动化立体冷库的优点:
1、冷库装卸都是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管理,制冷设备运行全部实现自动化运行,库内不需要任何操作人员,节约人工成本。
2、可以保证商品的先进先出管理,适合大批量物流仓储使用,能够智能化管理冷库内的商品,减少仓储过程中的损耗率。
3、自动化装卸量大,作业迅速,能够全天24小时不间断装卸,客服了人工的生理因素。
4、采用计算机管理,所有数据均保存在计算机内,方便后期管理维护。
5、由于立体冷库进出货无人进出,开关门为两重门设置,门的尺寸远小于传统冷库,开关门动作时间降低到30%左右,大限度地保证了冷库温度的稳定性,可靠地保障商品品质 。
6、立体全自动冷库解决了土地成本问题,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地区特别适合,节省建造成本 。
自动化立体冷库的缺点及特殊要求:
1、初次投资费用较大,对操作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但随着国外技术的引进吸收,目前我国大部分低温物流设施设备已实现了国产化,降低了造价。极大的降低了自动化立体冷库的建设成本,缩短了建设周期。
2、执行装备如货架、堆垛机、穿梭车、输送机等设备都必须适应冷态环境的特殊要求,避免低温冷脆,保证冷态起制动和冷态运行的可靠性。
3、电器元件在低温状态下的安全、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元器件的选用,安装工艺将直接影响使用效果。
4、需考虑货物进出造成的热对流。立体冷库使用时热量损失有多种形式:如货物的输入造成热量的入侵,货物的呼吸、库内照明、库门的开闭,又如出入通道形成热量的对流,这些都会带来库内温度变化影响,在冷库设计阶段都要考虑好这些因素,选择好制冷型号大小。
整体而言,自动化立体冷库虽然有着许许多多其他类型冷库无法匹敌的优点,但是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同样会有缺点,用户在选择冷库建造类型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的使用需求合理选择,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造成使用成本增加。